扶阳代表人物及名医有哪些?

发布时间: 2021-08-24

  郑钦安中年传道授徒,桃李天下。先生晚年之关门弟子卢铸之(1876~1963),名禹臣,号金寿老人,先由颜龙臣先生带其从德阳到成都,拜郑钦安(颜氏之师兄)先生为师。光绪16年正式从师于郑钦安先生,跟师学艺,“三载亲炙,有闻必录”(《卢氏临证实验录》)。钦安始祖去世以后,卢铸之遵从师命,游历四方,考察全国各地。后在光绪末年开设了“养正医馆”。1911年,卢铸之在成都开设了“扶阳医坛”,主要讲解四大经典及郑钦安的三部书。他每周讲授2~3次,每次讲1~2个小时,包括临床医案和中医经典。

  卢永定(1905~1985)先生,字云龙,卢铸之长子。从父学习郑钦安学术思想多年,传播与实践扶阳医学,亦为当时巴蜀名医,第三代卢火神。在卢铸之去世后,永定先生继续开办扶阳医坛,其学而受益之弟子众多。

  吴佩衡(1888~1971)教授,著有《吴佩衡医案》一书,为云南吴氏火神派创始人。受其学院授教与家传的影响,现云贵一带火神派扶阳学术思想已经深入人心。“吴附子”吴佩衡的很多传奇,在云南一带脍炙人口,传为佳话,吴老家传火神派扶阳高手有二十余位,其三代火神影响深远。

  祝味菊(1884~1951)教授,早年在四川成都受到郑钦安火神派学术思想的影响,并受益于扶阳医坛,之后把火神派扶阳学术思想带到了上海,成为祝氏医学的创始人,其追随者及弟子众多,著有《伤寒质难》等书。

  补晓岚(1856~1950),原名补一,字晓岚,别号老农。清咸丰五年生于四川省遂宁县,阅历丰富,善用姜桂附,是著名的火神派医家,人称“火神菩萨"。1928年,先生举家来渝,定居山城,在太平门海关巷开设“补一药房”,终其余生为重庆民众服务,誉满山城,为其一生最光辉的时期。其间治病佳话,老重庆人至今犹津津乐道。

  范中林(1895~1989)先生,精于伤寒,贯穿扶阳,火神派学术风格突出,单刀直入,效果奇佳,著有《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》一书,是我们研究与学习的参考。

  唐步祺(1917~2004)先生,不仅仅受益于扶阳医坛,而且对郑钦安学术思想研究深入,著有《郑钦安医书阐释》一书,为宣传与推广郑钦安学术思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。郑钦安医学三书小册子,虽然有单行本发行,由于内容蹇涩等问题,其传播受到了一定的影响,而《阐释》一书的问世,为后来的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与参考,对于火神派扶阳学术思想的传播,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。

  李可(1930~2013)老中医,自学中医,私淑扶阳学术思想,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近50年,崇尚仲景学说,融寒温于一炉,擅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,自创方剂28首,著有《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》一书,记录了对各科疑难杂症独到的救治经验,特别是其突破了现代教课书《伤寒论》中药物剂量,使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得到了极大的提高。由于李可老学识卓著,追随者众多,如吕英、孙其新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。吕、孙两位研究与应用李可扶阳学术思想不遗余力,并有多部著作出版发行,对于扶阳医学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。

  卢崇汉(1947~)教授,师从其祖父卢铸之、伯父卢永定,深得祖父二辈悉心教培,医道高超。17岁即悬壶成都,19岁已有医名,临证善用姜桂附屡起沉疴大疾,深得扶阳三味,亦有“卢火神”之称,现供职于成都中医药大学,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特聘的“学术传承人”,扶阳论坛组委会主席。著有《扶阳讲记》、《卢氏临证实验录》、《卢氏药物配合阐述》等书。

  彭重善(1931~),四川德阳人,1950年入伍,军旅生涯20年。1969年因病而退伍,危难困顿之际,得表叔卢永定师(卢铸之祖师的姐姐,乃彭重善之祖母)救治而愈,由此因缘而于1970年拜师于门下,成为卢永定的正式门徒。入门后每朝侍诊于师侧,寒暑不辍15年,直至师殁。诚心亲炙,耳濡目染,得师嫡传,加之苦学勤悟,于郑卢医学之精要,终成大统。从师3年后,蒙师开许,即以郑卢医学之医术,免费诊病救人,医道日进,善用辛温扶阳之姜附桂,屡起顽疾重症,医名渐起。在四十余年的悬壶济世、治病为民的义诊义传中成就奇迹,著有《郑钦安—卢铸之医学讲授》一书,使得更多人受益并真正步入郑卢医学之大道。其弟子与追随者当世众多,如彭进、伊敏、彭童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。

  彭统涛(1974~)扶阳传承名医,彭重善老先生亲传弟子。治病养生,崇尚扶阳,屡次治愈一些重症和疑难病,人称“彭附子”,善治疑难重症和慢性疾病。不仅临证实践扶阳医学,更在多种会议与场所大力弘扬,为扶阳事业的推动亲躬力行,受到扶阳业内专家认可。精研中医临床二十余年;宣扬传统医学,正确引导,着重疗效。为保障附子等药材质量,亲自赴四川江油进行实地考察精选药材。是《郑钦安—卢铸之医学讲授》一书编委之一。2009年秋,彭统涛应邀到北京参加《中华名中医论坛》,论点:中医要自强,就要继承古中医,才能真正将中医发扬光大。对天人合一思想,阴阳、五行理论,儒释道文化的了解,是学中医的必备条件,也是成为上工的必备基础。从整体出发的辨证施治是中医的魅力所在。现今太多中医辨证都是在症状上,或在局部,没有从整体出发去看待。就会出现:在辨证上“失之毫厘“,而在治疗效果上”谬以千里”的现象。曾在2013年被邀参加CCTV华人频道会客厅栏目的专访。也曾多次参加国际扶阳论坛。

  等……